当前位置:矿业>观察

在半个世纪沉浮中遇见未来

--西部黄金哈图金矿52年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28365365打不开撰写时间:2018-07-10作者:本报记者 许勇


  1966年2月建矿,时称新疆铬矿;1980年转战哈图,筹建金矿;2015年1月,其母公司西部黄金股份公司在A股成功上市……在矿史陈列馆里,摆放着西部黄金克拉玛依哈图金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哈图金矿”)52年来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的照片,以及生活工作用品。这些无不展示着哈图金矿半个世纪以来灿烂辉煌的发展历史。

  52年,哈图金矿缔造了“四个第一”:国内第一座生产铬矿石的矿山,填补了中国不生产铬矿石的空白;新疆第一家机械化黄金矿山;2010年以来全疆自产金产量第一、黄金企业效益最佳单位;新上项目千米井矿区以井深1039米,成为全国少有的深部矿井。

  哈图金矿52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是一部顽强崛起、激人奋进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在这期间,哈图金矿有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但幸运的是,哈图金矿总能冲破艰难险阻,迎来新的发展。这份幸运来自哈图人的坚韧和拼搏精神,正如遍布矿区的红柳,即便栽种在盐碱地或沙漠,依然生生不息。这份精神让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哈图金矿,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浮,终于创造出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安全的三个“最大”

  拥有千米深井的哈图金矿,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加大、岩层破碎等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在我个人看来,安全就是哈图的一切,是公司最大的政治、员工最大的幸福、企业最大的效益。”哈图金矿副经理顾生春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实现“零伤害”的目标,哈图金矿以公司50多年积淀下来的厚重安全文化底蕴为基础,引进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已经在全国成功推广运用的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金川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安全文化基因和优化整合安全文化要素,举全力构建具有符合哈图金矿特色的卓越安全文化,以特色安全文化引领哈图金矿安全发展。

  “我们力争通过一至两年的持续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确保管理零盲区、行为零违章、设备零缺陷、环境零风险,从而最终实现零伤害。”顾生春说。

  为此,哈图金矿深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按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做到培训一个,考核一个,合格一个,上岗一个。每两周对全员进行一次专题的安全技术培训,对车间班组长进行轮训。进一步规范了早调会、班前会“七步法”、“两规一制”等制度,把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的办公地点,转移到了生产一线,靠前指挥。

  同时,哈图金矿通过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宣讲、安全宣誓、安全文化建设座谈、安全文化建设讨论会、安全文化建设知识和技能讨论会等活动,宣传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氛围,塑造安全文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哈图金矿特色安全氛围初步展现,哈图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顾生春说。

 

哈图犹如江南小镇

  绿树成荫、鲜花满地的哈图金矿犹如一座江南小镇。美丽矿区的背后,是无数哈图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不懈。“由于地下全是岩石,在这里种树需要先挖一个1平方米的大坑,覆上从别处挖来的土,填上牛粪马粪。只有这样,树苗才能成活。”哈图金矿党委副书记、经理段卫东说。由于戈壁滩环境恶劣,绿化矿区困难重重,那一排排大树,有许多是几十年前种下的。

  哈图金矿自重组以来,为了在戈壁滩上给员工打造舒适的环境,坚持种树种草,绿化矿区。据统计,十多年来,哈图金矿耗资1600多万元,实施厂区建设损毁土地平整复垦,增加厂区绿化面积,共完成草坪绿化面积8.35万平方米,植树5000多棵。2018年又购买4万株红柳、梭梭,以及其他树苗,新增绿化面积10万余平方米。

  “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完成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建设与验收。”安全环保部主任马禄林表示,绿色矿山建设是系统工程,不仅是“绿起来”,还牵扯许多相关工艺的升级改造。

  为了尽可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在采矿过程中,不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划设计进行开采,而且投入1500万元改良采矿方法,使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法进行开采,强化对采空区的回填,使尾砂利用率达到80%,大幅度减少地下开采导致地表塌陷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

  为了减少污水外排造成污染,哈图金矿投资335万元建成回水利用设施,并花费150万元在生活区和生产区各建一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从而确保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零排放。

  通过绿化矿区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让员工感觉这里就像家一样,这是哈图金矿的期望,也是几十年来哈图金矿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科技让哈图脱胎换骨

  “哈图金矿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矿山。”段卫东说。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依靠科技创新。回顾哈图金矿的浴火重生史,科技创新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必须要依靠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为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质检部主任陈桂霞说。哈图金矿重组后,就确立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渐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度综合利用资源的发展新路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哈图金矿坚持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先后实施的选矿厂技改项目、80吨/日的综合冶炼项目、引水工程、尾矿坝、双回路供电线路、100吨/日的生物氧化工程、深部接续1000米竖井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和工程,企业的规模、产能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年出矿量由原来的7万多吨到目前的近30万吨,选矿厂处理量也由以前的200吨/日提高到现在的1200吨/日。哈图金矿也由此步入了吨金矿山的行列,2010年成为新疆自产金最多的黄金矿山。

  而真正让哈图金矿脱胎换骨的是通过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推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升级,提高了生产技术指标和综合效益。

  据陈桂霞介绍,哈图金矿在选矿厂技改项目中,采用国际领先的尼尔森选矿机替代传统的重选设备,重选回收率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尤其是采用生物氧化提金工艺后,使金精矿的冶炼回收率比原来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一开始都是被动的,但是当尝到甜头后,就会主动创新。”陈桂霞表示,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让哈图金矿重获新生,哈图金矿也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哈图金矿积极搭建职工科技创新平台,在选矿厂创建了“鲁永全职工创新工作室”“容雪岭劳模创新工作室”,并通过QC、五小、合理化建议,鼓励职工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创新智慧。

  “为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公司将拿出100万元对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安全整改、职工创新活动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段卫东说。

 

惨痛教训后的找矿路

  转成黄金生产后,哈图金矿用了3年的时间让黄金产量突破万两大关,4年之后更是达到2万两,其产量一度达到新疆黄金总产量的75%左右。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哈图金矿三级矿量严重失衡,探采矛盾突出,资源濒临枯竭,发展陷入困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依托矿山,开发奎屯”的发展战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002年哈图金矿关闭破产。

  “有资源就有企业,没资源就没有企业。哈图金矿之所以破产关闭,资源枯竭是根本原因。”副经理王勇说。

  但是时任哈图金矿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徐存元始终对哈图金矿的资源情况保持信心。重组以后,哈图金矿将探矿增储放到第一位,坚持“就矿找矿,深部找矿”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控制模式,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专业院校和地勘单位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勘探合作项目。

  虽然所有前来把脉的地质专家都认为哈图金矿是脉状矿体,成矿条件非常好,但是始终未能见矿。“当时所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徐存元甚至用公司唯一的牛头车换来了钻机。”王勇说。当时,设计的每一个验证孔都慎之又慎。只要是打出来的矿体有一点矿化,不管多晚,公司领导都要跑到现场去。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哈图金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质勘探史上的奇迹。“十一五”期间,哈图金矿共实施了45个地表钻孔,完成钻探工作量33097米,完成坑内钻1.5万余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哈图金矿的资源保有量也从成立之初的几十公斤迅速增长,目前已累计新增探明金资源储量近30吨。”王勇说。

  经历过资源枯竭的惨痛教训后,哈图金矿深知资源的重要性。王勇表示,一个矿山企业,决不能坐吃山空,哈图金矿自重组以来,就确立了探矿增储的发展战略,今年计划总投资近400万元用于资源找矿,目前勘探深度已经达到1300米,但是矿体还没有尖灭,深部还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这是哈图金矿的希望,也是哈图金矿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王勇说。

 

提高员工幸福指数

  “来到哈图以后,感觉真是大不一样。”哈图金矿一名维吾尔族员工说。今年,哈图金矿为6位南疆转移就业提供了工作岗位,让他们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角色与环境的巨大转变让他们对哈图金矿满怀感激。

  哈图金矿员工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等多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员工有23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加上矿区周边生活着的几十户牧民,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大家庭。

  “回顾哈图金矿的发展史,无论在任何时候,哈图金矿都没有忘记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周边群众和职工共享发展成果。”段卫东说。

  2010年,哈图金矿筹措资金500万元,为托里县兴建了一座较高标准的医院,并配备了相应医疗设施,缓解了当地就医难、入院难的棘手问题。同年,又资助托里县100万元用于抗击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并为企业所在乡15户牧民每户捐助1000元。

  “无论企业是在蒸蒸日上的时期,还是濒临发展低谷,哈图金矿始终坚持帮扶地方发展。”段卫东说。哈图金矿每年为周边牧民做好事、做实事,与他们成了亲如一家的兄弟,同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哈图金矿最大限度考虑员工利益,逐年提高员工收入,即使是在黄金价格断崖式下跌的2013年,仍然坚持实行不减员、不减薪政策。

  哈图金矿将解决少数民族员工家庭的就业难题当作一项促稳定、促和谐、促团结的惠民工程。据统计,2008年至今,已吸纳接收252名少数民族委培学生和大龄青年在哈图金矿就业。

  对于困难员工及其家庭,哈图金矿建立内部帮扶网络,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支出各类帮扶资金15万元以上。近5年来,哈图金矿用于困难职工的帮扶资金近100万元。

  哈图金矿还不断健全完善休假、医疗等保障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员工娱乐场所,不断提高各族员工的“幸福指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哈图金矿在2005年至2009年连续获得自治区国资委“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殊荣,2014年更是荣获由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段卫东表示,如今,哈图金矿各族员工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随着西部黄金上市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哈图金矿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5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这厚重的历史却为哈图金矿打开了更加绚烂的未来。

56.9K